考研幫 > 專業(yè)課 > 復習經驗

心理學著名實驗梳理之暈輪效應

  【摘要】心理學考研中有幾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分別是感覺剝奪實驗、延遲滿足實驗、情緒實驗、從眾實驗、期待效應、暈輪效應,這幾個實驗是心理學考研??嫉闹R點,下面介紹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huán)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后,他還傾向于據(jù)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yè)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xiàn)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于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fā),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huán)籠罩,并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huán)所籠罩,并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好象刮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xiàn)的圓環(huán)(月暈),其實呢,圓環(huán)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據(jù)此,桑戴克為這一心理現(xiàn)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暈輪效應”,也稱作“光環(huán)作用”。

  ?相關實驗

  心理學家戴恩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無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讓被試者在與魅力無關的特點方面評定這些人。結果表明,被試者對有魅力的人比對無魅力的賦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藹、沉著,好交際等。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以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做了一個試驗。上課之前,實驗者向學生宣布,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接著告知學生有關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況。其中,向一個班學生介紹這位研究生具有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等項品質、向另一班學生介紹的信息除了將“熱情”換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項都相同。而學生們并不知道。
  兩種介紹間的差別是:下課之后,前一班的學生與研究生一見如故,親密攀談;另一個班的學生對他卻敬而遠之,冷談回避。可見,僅介紹中的一詞之別,竟會影響到整體的印象。學生們戴著這種有色鏡去觀察代課者,而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

  在上世紀70年代,著名社會心理學家Richard Nisbett也論證了“光環(huán)效應”這個案例。Nisbett和Wilson希望調查聽課的學生是如何評判講師的(Nisbett和Wilson,1977)。學生們被告知這是一項對于評價老師的研究。他們還特別被告知,實驗對于不同的評價是否依賴于學生和某一講師接觸的多少感興趣。這純粹是一個謊言。

  實際上學生們被分為兩組,他們會分別看兩段關于同一位講師的不同視頻。而這位講師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時口音(這和實驗室是很有關的)。其中一組學生看了這位講師和藹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問題。第二組學生看了同一位講師用冷酷而疏遠的語氣回答了同樣的問題。實驗讓我們明確,到底哪一種人格更討人喜歡是十分明顯的。在其中一種人格中講師顯得熱愛教學和學生,而在另一種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完全不喜愛教學的權威人物。

  在每組學生看完視頻之后,他們被要求給這位教師的外表、特殊語言習慣,甚至還有他的口音(特殊語言習慣在兩段視頻中是一樣的)打分。與光環(huán)效應相一致,看到講師“和藹”形象的學生認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語言習慣更令人喜愛,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這并不奇怪,因為它支持了之前關于光環(huán)效應的研究。

  暈輪效應不但常表現(xiàn)在以貌取人上,而且還常表現(xiàn)在以服裝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談定人的才能與品德等方面。在對不太熟悉的人進行評價時,這種效應體現(xiàn)得尤其明顯。

  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光環(huán)效應。

  專業(yè)課想沖刺一下?點擊這里,學長學姐等著你呢。

 ?。▽嵙暰庉嫞毫中℃茫?/p>

關于"最后階段,真題的正確打開方式_備考經驗_考研幫"15名研友在考研幫APP發(fā)表了觀點

掃我下載考研幫

考研幫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會關心:

來考研幫提升效率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