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幫 > 專業(yè)課 > 復習經(jīng)驗

考研新傳沖刺復習:社會熱點事件及考點解讀(八)

  摘要:新聞傳播學考研跟社會熱點事件、學界業(yè)界緊密相連,所謂“得熱點者,得天下”。基于此,幫幫整理了今年的比較重點的熱點事件,希望能為大家的答題得分。今天是11月的熱點事件解說。

  一、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

  ?事件回顧


  10月28日10時08分,重慶市萬州區(qū)一公交車在萬州長江二橋橋面與小轎車發(fā)生碰撞后墜入江中,應急管理部、公安部等部門組成的部際聯(lián)合工作組迅速指導當?shù)刈龊萌藛T搜救等處置工作,該事故受到公眾持續(xù)關注。11月2日,事發(fā)時公交車內監(jiān)控視頻公布,事故原因系乘客與司機激烈爭執(zhí)互毆致車輛失控,這一結果震驚輿論。

  ?涉及考點

  刻板印象與標簽化。一直以來,社會對女司機都有一種來路不明的偏見,被貼了許多標簽,“不靠譜”“囂張”“馬路殺手”。許多事故或者違章中,許多人還沒看清是怎么回事,只要看到駕駛員是個女人,甚至連人都沒看到,就臆測“肯定是個女司機”,然后化身為正義的使者,迫不及待地開始口誅筆伐。這種標簽化思維,是人們習慣以“貼標簽”的方式,用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某個群體、某類事物的刻板印象,評判具體的人、具體的事。在一系列輿論熱點中,許多人在對事實不甚了了的情況下,就草草作出評判,原因在于受非白即黑、以偏概全的標簽化思維所累。

  自媒體傳播的弊端。自媒體傳播具有多樣化、草根化和情緒化的特征,這些特征使得自媒體在公共輿情事件發(fā)展初期,比傳統(tǒng)媒體具有更強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近年來發(fā)生的公共輿情事件,或多或少都有自媒體的身影,從事件發(fā)酵到傳播再到輿論高潮,自媒體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自媒體傳播是一把“雙刃劍”。自媒體在傳播快速的同時,存在著內容方面的先天缺陷。相較于紙媒、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一些自媒體傳播內容的可靠性、真實性、客觀性較低,甚至不少輿情事件的謠言就來自于自媒體,加上自媒體內容編排靈活,文字更具煽動性,對不少網(wǎng)民產生了誤導。

  輿論反轉。對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社會悲痛不已。一開始有媒體報道,萬州應急辦透露,事故系公交車避讓一輛逆行的小轎車所致,小轎車司機為一女性,一時引得各路自媒體、“大V”轉發(fā)評論,對“女司機”群起而攻之。然而警方幾個小時后發(fā)布的情況通報顯示,是公交車越過中心實線,撞上對向正常行駛的小轎車后失控墜入江中。新聞又一次反轉了,幾個小時前還忙著轉發(fā)評論、鞭撻、大聲疾呼的一大堆自媒體、網(wǎng)絡“大V”們又忙著刪帖,其變臉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網(wǎng)友們更是排隊向本是受害者的女司機道歉。

  一個原本虛假的新聞如果得不到反轉,同樣可怕,通過反轉,讓事件逼近真相,回歸理性,自然善莫大焉,盡管反轉之后,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并不能完全消弭。所以,與其以后一再反轉,不如將虛假新聞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這才是杜絕“神反轉”出現(xiàn)幾率的治本之策。除了媒體和媒體從業(yè)者的自律自身,杜絕“輿情反轉”的再現(xiàn),還需要政府和網(wǎng)民的合力。對于政府而言,及時公開信息,回應公眾關切,不失為輿情應對的最佳選擇;而網(wǎng)民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更應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發(fā)泄。相信,唯有如此,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wǎng)絡空間,才能成為現(xiàn)實,“輿情反轉”的現(xiàn)象才能真正得到有力的反轉。

  二、2018年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事件回顧

  2018年11月4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新聞中心正式運營;11月5日至10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并舉行相關活動。為打造“永不落幕的進口博覽會”,“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臺正陸續(xù)上線。2018年11月13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臺——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正式開港。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ChinaInternationalImportExpo,簡稱CIIE),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旨在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和經(jīng)濟全球化、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吸引了58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超過1000多家企業(yè)參展,將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又一個重要支撐。

  ?涉及考點

  講好中國故事,塑造良好國際形象。與側重于政治、軍事的傳統(tǒng)外交活動相比,側重于文化、經(jīng)濟、體育、科技、教育等領域的國際交流活動是潤物細無聲的柔性傳播,它更能引發(fā)國外民眾的興趣,拉近雙方距離,進而改變刻板印象。以這次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為例,展現(xiàn)中國開放、包容、共享的國家形象,為促進世界共同進步發(fā)展而不懈努力。中國故事的傳播也應該利用好諸如此類的活動載體,還比如“中國文化年”“文化節(jié)”“中國電影周”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奧運會、世界杯、網(wǎng)球公開賽等大型國際體育比賽,APEC、財富全球論壇等國際性論壇,世博會、園博會等國際性展覽,以及各種層次的國際性會議及學術交流活動。這些國際交流活動兼具事件和渠道雙重性質,能有效影響國際輿論,因而也被稱為“全球媒介事件”。不僅要開發(fā)出更多形式、更多層次、更深影響力的“全球媒介事件”,也要大膽走出去,尋求域外更廣闊范圍內的合作,發(fā)掘更多“全球媒介事件”的中國機會。

  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這對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把握時機,在切實做好“一帶一路”國際傳播工作中探索形成行之有效的國際傳播模式,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積累經(jīng)驗,不斷提高國家軟實力。

  三、全球首個“AI合成主播”在新華社上崗

  ?事件回顧


  11月7日,在建社87周年之際,新華社聯(lián)合搜狗在第五屆世界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上發(fā)布全球首個合成新聞主播——“AI合成主播”,運用最新人工智能技術,“克隆”出與真人主播擁有同樣播報能力的“分身”。這不僅在全球AI合成領域實現(xiàn)了技術創(chuàng)新和突破,更是在新聞領域開創(chuàng)了實時音視頻與AI真人形象合成的先河。

  即日起,登錄新華社中英文客戶端、新華社微信公眾號、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wǎng)(CNC)、新華視點微博、新華社中國網(wǎng)事微博、新華社“微悅讀”小程序,你都會看到“AI合成主播”的身影,TA將時刻陪伴你左右,為你帶來全新的新聞體驗。

  ?涉及考點

  AI合成主播。“AI合成主播”是通過提取真人主播新聞播報視頻中的聲音、唇形、表情動作等特征,運用語音、唇形、表情合成以及深度學習等技術聯(lián)合建模訓練而成。該項技術能夠將所輸入的中英文文本自動生成相應內容的視頻,并確保視頻中音頻和表情、唇動保持自然一致,展現(xiàn)與真人主播無異的信息傳達效果。

  與“真人”主播不同的是,“AI合成主播”竟然開了“外掛”!“真人”主播一天工作8小時,但“分身”能夠不知疲倦地工作24小時!只要小編們將文本輸入系統(tǒng),TA們就能隨時工作,并且一直工作下去……

  無論是在日常報道中提升電視新聞的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還是在突發(fā)報道中快速生成新聞視頻,提高報道時效和質量,“AI合成主播”在不同的新聞場景運用中都擁有著不可限量的未來。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fā)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tǒng)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能的特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人工”,一是“智能”。“人工”是指由人創(chuàng)造的。“智能”,則涉及到其它諸如意識、自我、思維等等。人工智能以人類的智慧研究、開發(fā)、創(chuàng)造出堪與人類大腦相平行的“機器腦”,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并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tǒng)等。

  人工智能對傳媒業(yè)的整個傳播流程都產生影響,包括組織機構、內容生產、傳播方式、效果測定、經(jīng)營模式等。其中,內容生產即機器人寫作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較多環(huán)節(jié)之一。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更不可能取代記者編輯的素養(yǎng)、觀念等,而是會幫助傳媒人創(chuàng)造更多的新機會。

  四、雙十一成交金額再創(chuàng)新高

  ?事件回顧


  11月15日,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發(fā)布會。商務部新聞發(fā)言人高峰表示,根據(jù)商務大數(shù)據(jù)監(jiān)測,2018年“雙十一”當天全國網(wǎng)絡零售交易額超過3000億元,同比增長約27%,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

  11月12日零點,2018年天貓雙十一落下帷幕,雙11成交額超2000億,最終定格2135億元。

  ?涉及考點

  大眾傳播與消費主義的三種范式。

  結構功能范式。該理論將受眾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媒介在受眾的使用與滿足過程中成了滿足受眾功能需求的工具。那么大眾媒介的消費主義色彩可以被看作是為了滿足社會需求而履行的一種功能。隨著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消費欲望不斷高漲,對于各種消費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媒介與消費主義的結合,釋放了人們的物質欲望,滿足了人們的世俗需求,同時也是社會環(huán)境相對安定、物質生活相對富足的表現(xiàn),有其合理的一面。

  利用剝削范式。媒介之所以選擇消費主義路徑,正是因為這符合他們的利益需求。消費主義使媒介從原先嚴肅的、教育的面孔轉變?yōu)橛H切的、快樂的形象,強化了媒介對受眾的親和力,使媒介由昔日高不可及的圣壇走向大眾化、生活化、世俗化,真正與受眾融為一體。通過消費主義,媒介得以籠絡住更多的受眾,從而獲取更多的經(jīng)濟利益。“雙十一”前夕,天貓會與傳統(tǒng)電視平臺、網(wǎng)絡直播平臺舉辦雙十一晚會,直接將商品帶到了舞臺上,天貓廣告貫穿晚會的的始終。從某種角度來看,媒體將受眾出售給了電商平臺,依靠出售受眾來賺取利潤。

  大眾傳媒與消費主義共謀共生(神話與涵化)。“雙十一狂歡節(jié)”是消費社會偽造出的需求神話:商品生產者、網(wǎng)絡電商、大眾傳媒正是借殼“光棍節(jié)”所隱含的社會情感符碼,通過制造商品符號網(wǎng)上集市以及時間與數(shù)量稀缺的假象,以天貓優(yōu)惠券、紅包雨、滿減活動為噱頭,營造出“貨少人多”的賣方市場以及“物美價廉”的假象,充分激發(fā)消費者的焦慮心態(tài)和購買欲望。合力虛構出巨大的“雙十一節(jié)”全社會消費需求神話,雙十一這一天就被催生出了“購物神話”。

  大眾媒介與消費主義的共謀,體現(xiàn)在大眾媒介由于宣揚消費主義而獲得更多的受眾,而消費主義由于大眾媒介的宣揚中更加深入人心。事實上,雙十一狂歡節(jié)引導的是消費者的不理性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在這一天,商家,大眾媒介不斷營造的消費神話,消費假象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方式,達到了對受眾的涵化作用。當媒介利用難以計數(shù)的符號和形象生產出消費文化的擬態(tài)環(huán)境時,消費者由于長時間地沉溺其中,往往失去對現(xiàn)實的準確把握,其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都被涵化。所以在每年雙十一美好的銷售額的背后,如何塑造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更值得我們反思。

  ?友情鏈接:考研新傳沖刺復習:社會熱點事件及考點解讀匯總

 ?。▽嵙曅【帲汗具耍?/p>

關于"最后階段,真題的正確打開方式_備考經(jīng)驗_考研幫"15名研友在考研幫APP發(fā)表了觀點

掃我下載考研幫

考研幫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會關心:

來考研幫提升效率

× 關閉